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百家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好茶该有什么香气?
这个问题随便找一个喝了一两年茶的人,都可以随便说出几个来。
花香,果香,清香,蜜香,竹叶香,粽叶香,荷叶香……
总之,自然界里好闻的天然香气,都能在喝茶时令人代入到联想。
喝不同的茶,能邂逅不一样的美妙茶香。
林林总总,不计其数。
但反过来看,要辨认出茶叶当中那些不好的气味,就要轻易许多。
张潮的《幽梦影》里,专门写过香气与臭味的关系。
“黑与白交,黑能污白,白不能掩黑;香与臭混,臭能胜香,香不能敌臭,此君子小人相攻之大势也。”
白不敌黑,臭能胜香。
香气和臭味混在一处时,杂味怪味异味,反而更加彰显。
茶叶里,应该出现的曼妙茶香,有大同小异之处。
而形形色色,魑魅魍魉般的怪气味,作为劣质茶叶表现出来的关键信号。
尽早留意,看出端倪,才不至于在选茶买茶时吃了亏!
《2》
第一种,焦味
焦味的形成,通常是制茶过程中,茶叶发生炭化所致。
在茶叶里闻到这样的气味,会令人心生不悦。
好比是在吃烤肉时,遇上彻底烤焦的肉片,完全不再适合食用。
茶叶里出现焦味,往往是工艺缺陷留下的提示。
市面上的绿茶大品类——炒青绿茶里的毛尖、毛峰、龙井等,它们的传统加工制作中,要将茶叶放进铁锅里炒制,从而起到高温杀青的目的。
然而,在这道关键的炒青步骤中,要是温度太高,起温太急,或是时间过久,以及没能及时翻炒均匀等。
会让绿茶内部的植物蛋白等物质,统统受到高温的摧残,转出刺鼻的焦味。
而岩茶的焦味,和焙火有关。
岩茶的复杂繁琐加工过程里,焙火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步骤。
武夷焙法,实甲天下。
但不论是炭焙也好,电焙也罢,一旦温度高,升温快,时间长,这三座大山压下来,会让岩茶的干茶条索,被焙到了炭化。
用沸水冲泡后,这类焙到病火,俗话里称“焙死”的岩茶,除了焦味重以外,叶底还会出现僵硬,没弹性,泡不开等问题。
它们就好比是已经被烤焦的树叶,没有任何饮用价值。
优质岩茶本来应该具有的岩骨花香,活甘清香,色香味醇,一应随风而逝。
最后,白茶里闻出焦味时,这款茶受到做旧伤害的嫌疑很重。
白茶的加工,没有杀青,没有揉捻,没有焙火。基础的步骤,不过在于萎凋和烘干。
从这简朴的制茶过程看,白茶的成品应该与所谓的焦味,丝毫不沾边。
但如果在制茶时,人为的提高烘干的温度,大火高温烘干。
凭此来,让新白茶的外观,快速的变得沧桑,衰老,从而可以冒充成“老白茶”。
这类极端的做旧手段,为白茶界所不齿。
如此走捷径做出来的“老白茶”,敬而远之为上!
《3》
第二种,酸味
任何茶叶上发出明显酸味时,都不正常。
因为一片茶从采下来的那刻起,就不像柠檬杨梅那样,拥有浓郁的天然酸味。
而是以清香,花香,淡雅的茶香为主基调。
经过后期的加工,巩固各类茶叶的不同香型以后,茶叶们的缤纷茶香才能像万花筒般展现。
至于酸味的形成,这是茶叶在后期的加工和存放时,发生变质后才会产生的恶果。
众多的茶类中,劣质红茶常常会有发酸味、酸等问题。
这来源自加工过程中萎凋、揉捻、发酵的程度没能控制妥当的影响。
一不小心,让红茶发酵过了头。
这样的红茶,不仅能从干茶上闻到酸酸的味道,汤水喝起来也会酸到牙齿,造成口腔不爽。
另外,上文提过了。
茶叶本身不具有明显酸味的DNA,后期要想让其发出酸味,和茶叶的不良发酵有关。
除了制茶时发酵过头外,还包括有储存时,干茶跑气受潮等。
茶叶存放时受潮,干茶内吸附了外界的大量水分。
久而久之,建立在茶叶本身的养分,以及过多水汽的作用下,会促使整批茶受潮变质。
当受潮情况变得严重时,茶叶内部已发生了明显的酸败。
最终的恶果就是,发散出浓重刺鼻的酸味,并不好闻!
《4》
第三种,青臭味,青气
闻起来,很像割草机在刚刚除草后,在路边经过时闻到的冲鼻青草臭气。
通常在绿茶里闻到这样的气味,是杀青不足,导致的后果。
有的是,个别茶农为了让茶叶具有“好卖相”,故意在炒青杀青时,炒的程度不足。
做出来的绿茶,叶片嫩绿、葱绿、绿油油的。
但喝起来,却是一股子没炒熟的青菜那样,青味难掩。
所以,大家在买绿茶时,可不能简单的认为绿茶的颜色,就是要越绿越好。
另外,还有一部分劣质绿茶,采用机器制作时,滚筒杀青时没有及时排出水汽。
导致水汽在内部凝聚,既让茶叶杀青不足,又容易让茶叶在后期形成青味和水闷味,并且要是没能及时烘干,还会遇到青臭味。
总之,这一系列的气味,并不美妙。
除了绿茶里的青味外,岩茶的青味,同样备受茶圈人士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5.dafengshizx.com/dfsxw/552.html